徐晓燕作品
1993年 徐晓燕与岂梦光的艺术转折
组建家庭之后,两人的浪漫情怀并没有变为务实。当时他们都在河北省保定的一个学校教书,一个月工资只有六七十块钱,除了日用的开销,其他的收入全部都用在绘画上面。日子就这样拮据地过着,虽然苦点儿,但是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能画画,已经觉得很幸福。
“当然有时候确实到了某一个很困难的节点,但是我们好像总能避开,总是在我们差不多快不行的时候,总会收到一笔其他的款子,几百块钱,上千块钱。是我给出版社画插图挣的外快。”岂梦光表示自己是乐天派,每个人所拥有的都是命里头早就分配好的。也许这也包括徐晓燕与岂梦光的相遇,以及两位之后都走上专职艺术家的道路。
在这之前,93年对徐晓燕及岂梦光夫妇是一个转折点,不仅在生活上解决了他们的拮据状态,而且在艺术探索上面,也逐渐走上成熟。
岂梦光谈到:“93年是一个很大的转折,由于体制对文艺的影响,在那儿之前所有的艺术家只能走一条官方的路线,就是全国美展,每四年一次,这四年一次的展览对所有的艺术家都是唯一的一次露面的机会,这个露面的机会有多难!就我所知,每一届全国美展大概每个省只有十多件参展作品的名额。如果能够选到省里边就已经相当了不起了。几个四年以后有好多青年艺术家变成老艺术家了,这是我们所处的情况”。
“恰好我们在93年的时候遇到了民间出资,全国的专家主办的一个画展,但还是一个国家办的展览。这个展览就显得更贴近画家了。因为他们会专门派车去艺术家那儿看画,之后把作品拉走了,这和美展需要自己投稿刚好相反。我们两个人的作品也第一次入围了全国美展并且获奖”。
“这也就鼓舞了我们,因为在此之前确实有点儿苦闷,也不知道自己将会怎么样。获奖之后觉得人生霍然开了一扇门,不仅是生活上的,因为那个奖项是有奖金的;另外在艺术上也受到了许多的鼓舞,因为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一种创作的快乐和艺术家的自尊,自那儿以后前面所谓的苦苦的追求,已经变成了一种喜悦了。所以以至于后来的脱离体制和到北京来目标就非常简单了,就是觉得走职业艺术家这条路一定会生存得很好了”。
“在这此之后,徐晓燕的创作方向也更加明确。其实,在我看来,她82年大学毕业的时候已经定了方向了,虽然她自己并不明确,但是他的审美取向已经有了,那个时候虽然还有好多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影响,但是她的个人处理方式已经出来了,开始用刀,并且关注的点也不一样,她始终没有画过风景、名胜等等。所以我始终不认同她是一个风景画家,她画的都是与她生活有关的,与她个人的审美,甚至于她人生的探求有关,所以她在表达上,她的独特不仅仅是她的技巧,还有她的心”。
“她的画始终激情是饱满的,这是她的特点,早期的画更侧重于色彩和形式,她对于形式美还是有一定兴趣的,早期的特点是激情,就是靠激情绘画。她的《秋季风景》尤其是比较典型的,也是给她带来好评的系列。但是到差不多30岁以后逐渐有了一些变化,也就是生活阅历,对于艺术上的思考慢慢成熟了,然后她就开始变得理性,理性并没有削弱她对颜色的表达,对于画面张力的表达可能更强了。她有一些我们认为的主题性的东西,就是内涵的东西更多了,就是把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得比看到的东西越来越多,基本上主线没有变的情况下,她的人在变”。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